光模块结构件
2016年6月15日至16日,以"祝贺光纤发明五十年"为主题的第16届中国光网络研讨会在北京珠三角JW万豪酒店召开。本届会议的主题主要围绕超100G/400G、SDN/NFV、光纤接入网的现状、光传送网技术演进、FTTH等议题展开。其中,不少专家发表的演讲,点明了光通讯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。
韦乐平:超100G技术已趋成熟
6月15日上午,中国光网络研讨会大会主席、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"2016中国光网络研讨会"上表示,超100G技术曙光在现,已趋成熟。400Gb/s方面,单载波400GDP-16QAM传输距离仅为200-300公里,成本低,技术成熟,适用于城域网;双载波400GDP-16QAM传输距离为500-600公里,是谱效率与距离较好折衷,将成为长途中距离传输的主流400G技术,目前已经能做到58波、23Tb/s;双载波400GDP-QPSK传输距离为1200-1500公里,将成为长途长距离传输的主流400G技术。
1Tb/s方面,韦乐平认为,技术路线尚不明确,奈奎斯特WDM技术希望较大,采用超级通路是必然选择。
谈及光传输容量的技术上限,韦乐平指出,理论方面,按40THz(365nm)光纤频谱,谱效率上限10b/s/Hz,可安排400路1Tb/s,容量400Tb/s。技术方面,按可用光放大器频谱10THz(95nm),可安排100路1Tb/s,单纤容量可达100Tb/s,一根光缆总容量可达Pb/s至10Pb/s量级。尽管链路容量赶不上IP流量,但是网络容量的最大瓶颈不在链路,而在节点。
对于骨干网的发展趋势,韦乐平指出,传送链路方面,2013年最大段落容量达12T,100G开始大规模部署并成为骨干网主导;2017年最大段落容量达40T,400G需求开始出现。
传送节点方面,韦乐平表示,2013年最大节点容量55T,独立OTN可以有效改进子波长级中小带宽颗粒的流量疏导;2017年最大节点容量142T,利用ROADM可望开启光层波长级大带宽颗粒调度,实现低功耗和低成本。物理层方面,超低损光纤是维系未来基础设施稳定、全面经济升级N×100G应用的关键和现实出路。
毛谦:我国FTTH普及率低 转网能最快发展FTTH用户
"宽带中国"战略实施方案提出了已近三个年头,目前,我国FTTH用户总数达到了1.2亿户,成为全球第一,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.13亿户,同样达到全球第一,但是FTTH普及率还很低,只有19.5%,仅排名全球16位。另外,2.13亿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和2015年2.7亿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。迄今为止,容易发展的用户都已经发展了,剩余的用户都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装宽带的。例如孤寡或独居老人户、贫困户、残疾人户以及不愿影响孩子学习的家庭等等,使得进一步提高普及率有较大困难。
为此,毛谦提出转网能最快发展FTTH用户。"现有的xDSL用户是有宽带需求的用户;xDSL技术再怎么发展也难以满足用户百兆、千兆带宽的需求;从历年情况来看,xDSL用户专网为FTTH用户数逐年在增加,这是发展FTTH用户最快的方法。"
数据显示:2014年xDSL端口比2013年减少968.7万个总数剩下1.38亿个;2015年xDSL端口比2014年减少3917.7万个,总数剩下5021万个;2016年3月底只剩下4448万个。
因此,铜线宽带退网是必然趋势,这4448万的xDSL用户是FTTH的主要潜在用户。
"大多数铜线宽带用户都在老住宅区,所以要尽快解决这些小区光纤入户难的问题。"毛谦说。
中国联通唐雄燕:400G标准将在2017-2018年完成
在"第十六届中国光网络研讨会"上,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表示:"目前,100G已成为干线传输的主流,并逐步向本地网扩张。而联通400G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。"
2013年,中国联通100G实验开始进入网建。2014年,100G大规模建设,100G已经成为干线传输的主流,并逐步向本地网扩张。"目前,400G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,总体上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将在2017-2018年完成。
据唐雄燕介绍,T比特传输标准研究尚未开始。"400GE标准(IEEE)方面,预计2017年完成正式的客户侧标准。OTN标准、超100GOTN标准独立于IEEE400GE的工作已经完成。在线路侧标准上,多样化、可调节,但距离突破还有困难。"
唐雄燕指出400G系统部署中主要面临两大的挑战:
第一、在100G及超100G时代,CD/PMD不再是主要限制因素,非线性效应和光纤衰减成为系统传输性能的主要因素。
第二、如何在香农极限的限制下,平衡频谱效应、传输距离和系统容量,以及成本,是400G应用部署的关键问题。
最后,他提到可以通过提高设备性能、研发新型光放技术、研究新型光纤光缆来提升超高速系统长距离传输。
工信部敖立:我国宽带网速已打破接入端瓶颈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
在"中国光网络研讨会"上,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敖立表示"从2015年至今,我国宽带网络提速效果非常明显,宽带网速已打破接入端瓶颈,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"
经过了多年摸索,FTTH正成为我国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,高速宽带用户增长也变得迅速。从2015年从采用的接入技术来看,FTTH用户占56.4%,xDSL用户占23.5%,LAN占19%,FTTH用户一年内增长明显,表明2015年我国光纤改造力度空前。2015年,从用户宽带接入速率分布来看,20M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已占到全部固定宽带用户的33.4%,过去一年我国高速宽带用户增长迅速。使用20M及以上宽带用户比例明显小于FTTH投入方式用户比例,表明我国宽带接入速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"由于网速提速效果明显,我国网速得到持续快速的提升。从我国宽带网速情况来看,2015年内宽带网络提速效果非常明显,我国固定宽带用户的签约接入速率由第一季度的7.31Mbps提升至今年的20.05Mbps,提升高达3.74倍。文件下载速率由5.12Mbps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9.46Mbps提升达1.85倍。体验速率提升的幅度低于签约速率提升幅度,可见宽带接入端已不是提升网速的瓶颈,下一步重点是宽带体验速率的提升"。敖立最后补充说。
中兴通讯:光网络向着超高速、低时延、高效运营等方向不断演进
未来几年,超清视频业务极速增长,家庭宽带接入从百兆普及跨步迈向千兆,移动宽带将提前步入Pre5G和5G时代,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兴业务需求层出不穷,作为承载海量数据的基础核心网络,光网络向着超高速、低时延、高效运营等方向不断演进。
曾智介绍,中兴通讯拥有端到端的光网络解决方案与全系列产品,完全满足新时代下对光网络在高速带宽、智能运维、开放平台等领域的诸多要求。中兴通讯推出的光层、电层全方位混合交叉9700系列设备完全满足了这些需求,其中9700单子架交叉容量可达28.8T,拥有72个业务槽位,每槽位支持400G带宽,系列多款子架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。同时,根据客户需求支持升级到集群。ODU/Packet/VC统一交叉平台,实现对各种业务的统一接入、交换、传送。其中VC交叉模块即插即用,无需更换原有交叉板,现网升级灵活,对已有业务无影响。光交叉可采用2-20维ROADM,支持方向无关、波长无关、冲突无关、固定栅格或灵活栅格等多种配置组合,可重构的波道调度能力满足动态的业务需求,改善网络结构,降低电层处理成本和容量压力,大幅降低电再生和电交叉带来的高功耗。大容量光电混合交叉实现各种颗粒各种类型业务的立体疏导,并形成刚柔并济粗细共存的统一传送管道;在满足新型业务和良好用户体验要求的苛刻时延方面,中兴通讯的解决方案从组网、选路、设备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。
此外,中兴通讯在超100G领域实现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创新与突破,2015年6月,中兴通讯与OFS宣布400G超长距高速传输结果,将128.8-GBaud的400Gb/s信号成功传输超过10,130km,刷新了世界记录。目前,中兴通讯的400G系统在国内外已成功商用。在光网络SDN化方面,中兴通讯的软件定义光网络可提供BoD,OVPN,IP+光协同等多种应用,方便运营商快速发放业务,按需调整带宽,跨域组大网,简化运维,降低整体建网成本。
华为传送网产品线副总裁王丽彪:网络规划是第一生产力
全球面向2020的传送网已出现重大变化。一是全球互联网流量构成已然变化。视频流量已成为流量占比中的主体。二是承载网络中流量·流向与体验已发生重大变化。三是运营商已向三类业务转型。向视频业务转型;向云服务转型;还有一些领先的运营商不仅聚焦于内容或者仅仅提高云,还想通过自己整体上的转型,来实现原有互联网运营商模式的转型来提高竞争力。
面向视频和云是建设网络的两个重要驱动力,很多运营商拥有很多存量资产,所以既要面向未来,又要兼顾已有存量,演进发展。在宽带爆发式增长的时代下,建网模式需创新,需要提前进行架构规划,网络规划是第一生产力。
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所副所长李晗:中国移动面向SDN的下一代网络
伴随着家庭宽带和4K高清视频大力发展,未来CMNet骨干网可能面临流量10倍增长。带宽迅速增长,用户数量大大增加,这对中国移动带来极大挑战。在固移结合的演变下,中移动将从新的架构·新的设备·新的技术等几方面做出优化和改变。
采取新的架构,优化大流量网络TIC/TAC模式。中移动将在全国建立50到100个核心TIC,主要负责控制功能·管理功能等。而边缘TIC将建设1000到3000个。引入新的设备形态提升效率--BRAS转控分离。BRAS转控分离是整个网络特别是宽带有线网络演进中的重中之重。面对将来家庭网络,加强增值业务能力,集中化vCPE。以及打造SPTN,面向集客提供灵活的定制化服务。http://www.2011sw.com/html/2007213142292.html